你會後悔回傢過年嗎? 孩子若抗拒回傢, 多半是父母說過“狠話”瞭

你會後悔回傢過年嗎?
早上打開手機,就看到一個朋友發瞭一條這樣的文案,文案隻有一句孤零零的話:“我真的後悔回傢過年瞭”
不知緣由的我,在好奇心促使下點開評論去尋找答案
結果,這不翻不知道,一翻才知道竟有如此多的感同身受

有網友說:
“最傷人、最討厭的話是出於傢人之口,回傢過年幾天,我的父母就陰陽怪氣瞭幾天,這年過得是真的一點意思也沒有,山珍海味也不如一個人在宿舍吃碗泡面”
也有網友說:
“我覺得過個年真的很壓抑,一大堆親戚虛心假意地問這個、問那個,見不得人好、還生怕別人都比他們過得好,就連自己的父母也特別無語,年年回傢有挨不完的罵、攀比不完的主題,最惡心的話,還是把你傷害夠夠之後說句「我這都是為瞭你好才這樣說」”
看完不記得多少個“後悔回傢過年”的小故事後,我發現,和父母之間存在溝通障礙的情況,並不是個例
這就像是在育兒書店看書一樣,越看越焦慮,總覺得自己太失敗瞭、沒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於是,我急切地想要找到一個心靈治愈的答案
其中,有一個網友的評論發言引發很多人圍觀:
“我就不明白瞭,明明是一傢人為什麼要用最狠的話去彼此互相傷害呢”
是呀,為什麼父母就喜歡用“最狠”話去傷害自己的孩子呢?我曾經無數次被這個問題困惑著,直到輾轉到今年這個春節才似乎讀懂瞭其中的真相

每一個抗拒回傢的孩子身上,都經歷瞭來自父母的情感傷害
大年三十,吃完年夜飯之後就是圍坐桌旁的團聚時刻,親友們一起打麻將、談笑風生,這也是年三十的壓軸大戲瞭
可是,有些父母和子女之間團聚卻是感情紛爭的開始
今年這個春節,朋友靜靜大年初三就踏上瞭返程之路,當大傢都指責她“不戀傢”、“姑娘養大遲早要潑出去”時,我深深地感受到瞭靜靜身上的悲傷、還有憤怒

今天一早,靜靜就發來一張返程照片和一段文字:
“我後悔回傢瞭,我不明白,我去我發小傢打麻將,老媽老爸追到人傢的傢裡,不讓我跟朋友們一起玩,還當眾罵我混的不如別人好、就知道每天吃喝玩樂”
在朋友傢被自己的父母如此貶低,本身就比較靦腆的靜靜一下漲紅瞭臉,和父母頂嘴幾句就跑瞭出去
後來,越想越氣的靜靜索性連傢也不回瞭,直接奔向車站離開瞭這個又戀又氣的地方
或許,在很多人眼裡靜靜就是在耍小孩子脾氣,父母說再難聽的話也是為瞭自己的孩子好
但事實卻是,每一個抗拒回傢的孩子身上,都經歷瞭來自父母的情感傷害

還有一個朋友,她跟丈夫已經連續四年沒有回老傢過年瞭
她告訴我:
“最不願意春節回傢過年瞭,四年前的一次春節,為瞭趕回傢陪老人過年,下班就頂著餓、挨著困地開車往老傢緊趕,結果上高速遇到大霧被堵”
“開車被堵的冷餓期間,傢裡老人一個電話未聯系不說,好不容易經歷18個小時終於回傢,沒想到在傢住瞭幾天就跟老人較勁瞭幾天,不是說村裡xx在外混得風生水起,就是說隔壁xx又添瞭一個白胖胖孫子…”

就那樣,原本是一個團聚的溫馨新年,在苛刻語言、和攀比心理的影響下,一段好好的團聚便變得不歡而散瞭
看得出,朋友幾年未曾歸傢的背後,其實最大隔閡就是來自父母的情感傷害-喜歡說狠話
那麼,父母為什麼喜歡對孩子說“狠話”呢?有兩位媽媽說出瞭真相

第一位媽媽說:“教育孩子要虛心”
有一次,上班路上看到一個2歲多的小男孩,健步飛快地追著前邊的大姐姐
跑到姐姐的跟前,就開始奶聲奶語地要搶姐姐手裡的棒棒糖
當時,姐姐捏著手裡的棒棒糖有些舍不得,可見到弟弟可憐巴巴的樣子,還是忍痛割愛瞭
這段慷慨相贈,被男孩媽媽看到後連連誇獎說“你傢閨女真懂事,我要是有這樣的閨女就好瞭”

身旁女孩媽媽聽後回應“這也是見到有幾個人,開始假裝起來瞭,平時在傢裡可是連自己妹妹都摳門不給,我看她呀,根本就是想一出是一出”
話音剛落,就看到女孩低著頭摳指甲,每一個動作仿佛都要把自己刺疼
男孩和他的媽媽離開後,我不理解地問女孩媽媽“這孩子真的很優秀瞭,但什麼要當眾揭短,讓孩子難過呢”
媽媽給出的回答是“教育孩子要虛心,我就是怕她開始驕傲瞭”
而父母所認為的這種“謙虛教育”,其實就是教育裡的語言傷害,尤其被當眾贊美之後,來自父母揭短的當頭一棒,那種處處不如別人的貶低,就是來自精神、和心靈上的情感傷害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孩子如果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和父母之間的感情還會一如既往地親昵、彼此相互依賴嗎

所以,當別人贊美自傢孩子時不要過度謙虛,當著外人的面更要註重維護孩子的尊嚴
父母平時是怎樣愛孩子的,孩子未來也會用這種方式去和父母相處,有因必有果,這句話也是適用於傢庭親子教育
請記得,我們現在所說出的每一句話“狠話”,或許都會成為孩子未來抗拒回傢的理由

第二位媽媽說:“自己的孩子沒事”
15歲男孩安安,初三畢業後對母親說“我不想繼續讀書瞭”
母親聽後直接罵罵咧咧地說“你就是廢物一個,不想上學瞭,你想幹嘛去,每天待在傢裡打遊戲嗎?你要是不上學趁早給我滾遠些,不要在傢裡丟我的人,我也不會再管你瞭”
就那樣,話沒說幾句,母子兩個人就陷入瞭激烈的爭執中

隨後不久,男孩便開始踏上瞭混跡江湖的道路,自此也一直漂泊在外不曾回過傢
很多年過去瞭,男孩混出瞭一些名堂後回傢看過父母一次
可母親嘮嘮叨叨的性格依然沒變,看到男孩後就開始破口大罵:“我還以為你死在外邊瞭呢,這麼多年瞭,你有把我和你爸放在眼裡嗎”
本來就不是很深厚的感情,經過如此惡劣語言的加速,這段母子情分也再度陷入權利鬥爭
想到年後即將要遠行的兒子,一向保持沉默的父親開始發話說:“孩子好不容易回來一次,你就不能好好說說話嗎”
母親聽後不以為然,她覺得“自己的孩子沒事,說什麼都不會記仇的”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從教育裡的各種叛逆、和語言矛盾來看,越是糟糕的教育,往往都是來自“說狠話”的語言傷害
語言是一門學問、更是一份修養,不管是爸爸媽媽、還是親戚朋友,說好話、說讓人舒服的話一直都占據上風

父母的語言暴力是具有延續性,希望從當代教育就掐滅火焰
心理學傢斯金納曾說,孩子小時候缺乏是非善惡,他們分不清事實和笑話,他們更多的是相信父母,然後再把它變成自己的觀念
從為人子女的角度來說,父母的語言暴力給情感帶來的傷害滲入心靈和精神狀態,從某種程度上甚至還會超出肉體的傷害
更可怕的是,父母情感傷害帶來的影響還是延續性、傳染性的

很明顯的例子,從小缺乏關愛、受到父母語言暴力的子女,他們長大後的明顯性格缺陷,就是在外“討好型人格”、在傢“暴躁型人格”
不記得什麼時候看到這樣一個熱門話題:“經常被父母說狠話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評論區最高點贊是:
“小時候我爸媽罵我沒用,長大有瞭自己的孩子依然被罵沒用,不知不覺,聽著聽著就麻木瞭,痛著痛著就學會瞭,每次教育孩子時似乎都在重復著父母當初的口吻,那種成為自己最討厭的父母樣子,也讓我明白一件事,那就是語言暴力是具有情緒傳染性”
看到這位朋友的評論似乎還真是這麼一回事,小時候的我就是在“說狠話”中長大的典型例子
長大有瞭自己的小孩後也總想著克制語言傷害,可一遇到育兒焦慮難以控制情緒時,父母當初說的話就成為瞭一種現撿的“潛臺詞”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影響力也不止是幼年、和兒童時期,這份延續性可直接滲入整個人生,甚至還影響將來、乃至現在為人父母後的教育質量、親子關系
所以,任何時候都要記住: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一日為父、終身影響,不管是隔輩父母、還是當代父母,在親子關系方面切記要“好好說話”
如果隻是為瞭一時的情緒宣泄而說“狠話”,顯然是不值得的,給孩子帶來的也將會是長期、乃至一生難以治愈的傷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