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媽媽育兒, 雖然犧牲瞭自己, 卻養出瞭“最冷血”的孩子
中國式父母似乎走進瞭一個“怪圈”,爸爸媽媽是最辛苦的,但是,孩子也是最不領情的。我們付出瞭那麼多,孩子為什麼無動於衷,用最無私的奉獻,養出來最冷血的孩子,也是父母教育的最大敗筆瞭。
自我犧牲的媽媽,換來的是孩子的反感
媛媛媽媽三十多歲才生瞭她,媛媛是一個試管嬰兒,媽媽為瞭生下她,付出瞭那麼多的痛苦,也花費瞭很多的金錢。

媽媽原來已經做到瞭公司的部門主管,因為懷孕初期特別危險,就辭職瞭,後來,就把孩子一直作為生活的中心,她認為隻要孩子教育得好,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
孩子有瞭,長得聰明可愛,但是媽媽卻陷入瞭一個怪圈,她總是想要給孩子最好的生活,也希望孩子能夠非常優秀,女兒卻似乎並不願意按照媽媽的設定模式去生活。
期末考試,女兒考瞭全班的第五名,媽媽說:“你可以繼續努力,爭取考試第一名,你想想,如果不是為瞭你,媽媽也許早就成瞭公司的經理瞭,現在卻是一個傢庭婦女瞭,你要非常優秀,才能對得起我的犧牲”。

聽得多瞭,女兒總是反感地說:“誰讓你生我的,我寧願你沒有生我,省得你天天叨叨我。”
媽媽從來不讓媛媛做任何傢務活,爸爸上班忙,也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媽媽總是在勞累的時候,就會一邊掉眼淚,一邊說:“誰也不知道心疼我,累死我算瞭。”
每當這個時候,老公就會躲進臥室裡,媛媛也很煩感,對媽媽說:“你沒有必要這樣辛苦,你可以不用每天拖地,也不用每天接送我上下學,我自己一個人可以的,傢裡臟一點沒有人嫌棄,你這樣叨叨,還不如不幹。”

媛媛喜歡吃榴蓮,她知道媽媽也喜歡,但是,每次媽媽買瞭榴蓮,她邀請媽媽一起品嘗,媽媽總是說:“這麼貴的東西,我可舍不得吃,你還是自己吃吧。”
媽媽的神情,讓媛媛的品嘗美食的心情一下子就沒有瞭。媛媛說,讓媽媽以後不要買榴蓮瞭,她也不喜歡吃瞭。
媽媽的無私奉獻,在孩子的眼裡都是多餘的
媽媽確實對傢庭的付出很多,但是,孩子卻並不領情,他們討厭媽媽每天都自我犧牲和感動,然後以這些為資本,來要求孩子一定要怎麼怎麼樣,如果孩子做不到,就是對不起媽媽。

媽媽的教育方式,並不能感動孩子,反而會招來孩子的反感,媽媽每每幹活都要抱怨,既然不喜歡幹,為什麼還一定要幹呢?
孩子想不通,媽媽為什麼就不能溫柔點,他寧願要一個不做傢務,也不會整天抱怨的媽媽。媽媽的付出,更多的變成瞭壓力,壓在瞭孩子的身上,他們並不想承受這些,於是,孩子對媽媽的付出,更多的認為是多餘的。
我們養育孩子,為瞭孩子付出那麼多,並不是為瞭讓他們有多少回報,但是,如果你成為一個讓孩子嫌棄的媽媽,孩子對父母沒有尊敬和愛戴,對孩子的成長也是非常不利的。

媽媽對孩子有著無微不至的照顧,結果養成瞭依賴性特別強的孩子,也是父母教育的失敗。所以,不要做自我犧牲式的父母,這種自我感動的教育方式,感動不瞭孩子,反而會失去孩子對你的愛。
那麼媽媽究竟要怎麼做,才能養成感恩的孩子呢?跟大多數媽媽要完全相反!
媽媽首先要學會愛自己,這樣孩子和老公才會尊重你、愛你。
媽媽的過度犧牲,會讓她感覺到心理上的不平衡,我們為瞭孩子做出來那麼多的犧牲,也希望孩子可以很愛很愛我們,希望孩子尊重、孝敬、順從我們,但是,往往孩子做不到,媽媽就會非常失望。

我們並沒有必要為瞭孩子去犧牲自己的所有,媽媽要學會愛自己,孩子和傢人才會更愛你。我們要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沒有誰可以做到十全十美的人生,工作、傢庭、孩子都會有各種各樣的不足。
我們接納不完美的一切,收獲良好的心態和情緒,多一點快樂,少一點抱怨,成為一個充滿正能量的人,對孩子和傢庭也許會更好。
媽媽要學會適當地“懶惰”,孩子才能學會勤快、變得獨立。
父母對孩子的付出太多,也不見得是最好的,孩子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反而自己會變得能力差、依賴心理強,成為沒有出息的人。所以,媽媽不要總是為瞭孩子做太多,對孩子不見得是最好的。

父母有時候也要要學會偷懶,你變得懶一點,讓孩子多承擔一些,孩子就會變得勤快、獨立起來。
我們越是舍得鍛煉孩子,孩子才會能力越來越強,將來會更有出息。孩子做事情越多,反而會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能夠成為孝順、感恩的孩子。
沒有人可以成為100分的媽媽,我們做的60分就可以瞭,剩下的“40分”時間和精力用來愛自己吧!
互動話題:寶媽們,你給自己打多少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