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磨蹭,不想寫寒假作業?媽,我不想寫作業

經常能在網上看到無數陪孩子寫作業的段子:
輕則情緒失控,重則送院急救,甚至考教師資格證,持證上崗。
一到寒假,孩子的學習問題,就成瞭父母的“命中一劫”:
坐不住:學習5分鐘,休息2小時,花式走神到讓人抓狂;
拖拉磨蹭:磨磨蹭蹭找理由,就是不願乖乖寫作業;
不認真:
10道錯題9道馬虎,看似認真實則敷衍瞭事;
……
做父母的我們吼也吼瞭、誇也誇瞭,可孩子就是油鹽不進。
最後隻能自己氣到炸,吼到瘋,花光瞭精力,也憋出瞭毛病。
更可悲的是,最後孩子成績沒提高,自己和孩子的關系卻越搞越差。
對於孩子來說,有一種逆反叫:“你越說,我越不想做”,當孩子越不想做,傢長們內心堆積越來越多的憤怒,這個憤怒一旦被點燃,受傷的不僅僅是傢長,更是承擔這個怒火的孩子。

暑假、寒假甚至周末一放假,傢長們就擔心:
咱傢的熊孩子作業又要拖延,假期末也許會有一大堆作業要補……
而一跟孩子談起作業,也會使親子關系緊張起來。
更可怕的是,這種情況每個假期反復出現。
就孩子“寫作業拖沓”這件事,傢長急瘋瞭,也不過是傷害自身,如果不找到正確的管理方法引導孩子,等再長大些,形成習慣,就更難改正瞭!

網絡上熱議的“被作業逼瘋的中國父母”,生活中比比皆是。
有慨嘆、有吐槽、有批判、有共情,究竟是哪裡出瞭問題,分析的角度也各有不同。
父母究竟是被誰逼瘋的呢?
顯然不會是老師留的作業,也不是孩子不夠爭氣。
更不是不應該管。
關註孩子的學習好比練武功,過力瞭會傷身體,方法不對還會“走火入魔”。
所以父母們不是累病的,是氣病的,是自己“逼瘋”瞭自己。
無論是孩子的身體功能,還是心理功能,訓練和開發的意識要有,但是必須要遵照科學規律。
否則父母報著要讓孩子學習成績提升的心願,用的卻是反方向的力,目標與方法背道而馳不自知,孩子成績每況愈下,成瞭父母最大的心病。

父母重視孩子的學習,本是身為傢長的一項職責,怎麼會付出那麼多腦力和心力,甚至以身體故障為代價,結果孩子的成績不升反降呢?
孩子的成長,從來不是靠父母催出來的。
喜歡催孩子的父母,反而會阻礙孩子的正常成長。
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被動攻擊”,意思是弱小的孩子在面對父母某些令自己不滿的事情時,不敢直接表達,隻能通過隱性的方式去對抗。
父母總是催三催四,孩子內心積攢瞭滿滿的負能量,這時他會下意識地選擇拖延,無聲對抗。
時間長瞭,親子關系隻會越來越緊張,陷入一個“你催我拖”的死循環中。
慢吞吞的孩子背後,永遠站著一個不斷催他的父母。

對假期沒有規劃,無限拖延怎麼辦?
這是拖延所帶給你當下的快樂與需要規劃時間的理智產生瞭沖突。
1.固定時間,養成習慣。
2.學會分清主次,把要做的事情分好級別。
3.尋找身邊的監督人,可以讓給傢長適時監督提醒。
4.設定更具體的目標。不妨把任務劃分成一個個可以控制的小目標。
5.不要給自己過於充裕的時間。有時候工作時間拖得越長,工作效率越低。
6.消除幹擾。將一切會影響你工作效率的東西統統隔離,全心全力地去做一件事情。

寒假作業註意事項
1、做作業時間不宜過長
學校安排的上課時間,是非常科學的,每節課中間有休息時間,並且上課時間不超過45分鐘,是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對某件事情的註意力
2、先做擅長的功課
實際上,真正令孩子“頭疼”的是不擅長的功課,因此建議傢長們,可以讓孩子先做他擅長的功課。
“作業”不僅能考驗孩子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時也能引導他們學會安排時間和事務,想要出色地完成某件事,心理因素占有很大比重,面對眾多科目,父母應當鼓勵孩子先做好擅長的功課,這樣不僅節約時間,還能建立起孩子的自信,能夠令他們更好地完成其他功課。
3、別在孩子面前批評老師學校
有些孩子作業很多,導致傢長看瞭也覺得多,心疼自己孩子的傢長,可能就會在孩子面前說這些類似的話。
“學校怎麼這麼多作業,這做得完嗎?”
“你們班主任也太沒道理瞭,太多瞭!”
嘴上說著,自己還是催著孩子做。
這就會給孩子的一種暗示,覺得爸爸媽媽也認為這種作業不該佈置,做著沒什麼用。
後果是,孩子更加不上心瞭,沒準開學被老師批評,還要頂撞老師“我媽媽說,這作業沒什麼用!”,這就尷尬瞭。
面對同樣的情況,傢長可以對孩子說,班上這麼多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薄弱項,老師不可能全部顧及到,隻能佈置那麼多。

與孩子一起制定學習計劃:
傢長和孩子可以一起展望下未來,提前做做規劃和打算,在學校超越的目標是什麼,新學期是不是要學一門新特長等等。
共同制定學習計劃、樹立目標可以幫助孩子明確方向,消除盲目感,也能幫助孩子更好地進入學習狀態。
讀懂孩子的情緒:
經過這個小長假的休息,有些孩子可能會對上學感到“焦慮”甚至“緊張”,傢長要正確做好溝通和引導工作,理解孩子產生的這些情緒,分析產生的原因,給予有針對性的鼓勵和支持。
傢長要與孩子一同進入學習狀態,多鼓勵多溝通,給予積極的心理暗示。
孩子的自律不是天生的,隻有靠後天的培養。
我們也很難通過“懲罰”來培養孩子的自律性,懲罰可能帶來的幾種結果,反而會產生錯誤的幹擾。
那怎樣做才能讓孩子成長?
可以試試自然後果法,他們“自食惡果”後,自然就會瞭。
是自然後果法。
其意義在於,孩子的行為本身產生瞭不愉快的體驗,孩子從事情發展的結果中體驗後果,總結因果關系,從而自發修正自己的不恰當行為。
這個過程不需要大人過多的強調和幹預,我們的作用更多在於幫助孩子認識行為將會帶來的後果。
想要孩子切實的體會自然後果,父母的態度很重要,任何的羞辱和埋怨都隻會把事情搞糟。
有的父母經常會帶著情緒,借題發揮:“我早就告訴過你瞭,你非不聽,現在凍感冒瞭吧!”
“讓你吃飯你不吃,現在餓瞭吧?”
羞辱,隻對施加羞辱的人有好處,因為會感到“很爽”。
對於孩子來說,承擔自然後果已經很難過瞭,承擔父母的羞辱是難上加難。
借題發揮實際上把責難、羞辱或痛苦的情緒,附加到孩子原本能夠自然而然地獲得的體驗上,讓孩子把註意力轉移到瞭應對父母的情緒上,這就把主動認識自身錯誤的大門關上瞭。
總之,父母放棄原則,讓孩子無法體驗到自然後果,自然也無法瞭解自己行為是否得當。
相反,他會學到“每遇到事情無法解決就使勁磨大人”這樣的因果關系。
-自然後果法的特殊情況-
有些特殊情況下,是不能使用自然後果法的。
比如觸摸電源插頭、玩開水壺、玩針、在馬路上亂跑、朝別人扔石頭等等。
在孩子成長到能處理這些情況之前,收起危險物品是最有效的手段。
人類之所以有進步的主要原因:是下一代不聽上一代的話


作者簡介:賢弘老師
心理咨詢師、塔羅牌占卜師、行星能量頌缽療愈師,自由碼字人,培訓師。
陋室傾聽人冷暖,情卷情舒皆是緣。
紅塵來去散無痕,烹煮文字療人心。
我遇見你,然後遇見我自己,命運如刀,讓我和你一起領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