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生, 女人會嫁給誰, 其實早已註定

每個人都是半個弧,隻有找到屬於自己的另外半個弧,就能湊成一個完整的圓。
在張愛玲的愛情觀中,要在世上千千萬萬的人裡,遇見愛情,靠的不是努力地尋找,也不是執著的追求,而是不經意間的邂逅。
這叫愛情,這是緣分,也叫命中註定,或者你可以說這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愛情是婚姻的基礎,婚姻是愛情的延續。
婚姻和愛情其實就是一條線上前後兩個點,如果單從“愛”這個點出發可能會有無數條通往不同方向的線。
但是當你跳出來看時你就會發現隻有一條是直線,一端是愛情,一端是婚姻;其他的都是射線——沒有結果。
這一生,女人會嫁給誰,其實早已註定。因為你跟誰會產生愛情早已註定。

生活高度是相遇的前提
有句老話是這樣說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句話有它的道理。
曾經有人告訴我“你生活的高度,決定你身邊朋友的質量。”
這在社會心理學上人際吸引規律中有這樣兩點:①時空接近效應 ②是相似性。
所謂“時空接近效應”是指,我們看見並與之交往最頻繁的人往往最可能成為我們的朋友和戀人。
也就是說你的朋友,你的戀人,未必是你周圍每天都會見到的人,但必然會是與你生活階層相近的人。
這就是為什麼吻醒公主的永遠是王子,因為隻有這樣你才更有可能遇到對方,有與對方長時間相處的可能性。因此你未來伴侶的圈子也就固定瞭。
而“相似性”是指一個人與另一個人,人生態度的交集部分。很類似於我們常常會問的“三觀”是不是一致。

“三觀”一致是相處的基本要求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一個人,無論跟誰在一起都是要磨合的,但是三觀不同的人在一起沒有辦法磨合。
也許你不理解為什麼三觀不同,不能在一起,大不瞭就是雙方互相容忍一下唄,隻要相愛有什麼不行呢?而且三觀也是會變的,有什麼不能磨合的。
“三觀”就是一個人認識世界,瞭解世界,做人做事的態度和方法。“三觀”並非一成不變,但是你會因為一件小事就去改變“三觀”嗎?
不會!當你真的遇到能讓你改變三觀的大事的時候,也許你們這段感情已經走到瞭盡頭。
三觀不同不僅僅是吃飯時你喜歡甜的我喜歡咸的,咱們可以點兩份這麼簡單。
三觀不同的人生活在一起是什麼狀態:
你是一個大大咧咧,萬事不操心的人,我是一個精細到頭發絲的人,你不在意的事,或許剛好是我無法釋懷的事;
你喜歡今朝有酒今朝醉,而我喜歡精打細算,你大手大腳隨意花出去的錢,對我來說是不必要的浪費……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這樣的兩個人生活在一起會很累。
兩個三觀不同的人在一起,就像是將一隻拼命往南飛的鳥和一隻死命往北飛的鳥罩在一隻網子裡。
它們努力的方向不同,越是努力,離得就越遠,距離網子破碎就越近。最終,留給彼此的隻有傷害。

傢庭情況是婚姻的必要條件
談戀愛是兩個人的事,而婚姻是兩個傢庭甚至兩個傢族的事。古人常說“門當戶對”,從一定意義上說是有道理的。
門當戶對表明兩個有相似甚至相等的經濟條件,社會地位。太多相信愛情的人對這樣的觀點並不認同,甚至深惡痛絕。
細細想來,我們對“門當戶對”這個概念的強烈反對是從哪裡來的?是從小說,從故事中來的。
歌頌愛情的文藝作品,似乎總是在告訴我們,門不當戶不當對的人,也可以走到一起。
例如,富傢千金願意將終生托付給落魄書生的劇情就經常出現在故事中。
然而,富傢千金與落魄書生的結局大都是書生進京趕考,高中狀元,衣錦還鄉,迎娶小姐,走向人生巔峰;
或者有什麼奇遇得到什麼機緣,有瞭一定的基礎,得到瞭什麼大人物的賞識。
這些都證明這個人有與之門當戶對的能力或潛力,沒有小說寫一個一無是處的山野村夫娶到瞭一個名門望族的千金。
現實中的故事也一樣,出身低的窮小子,需要經過無數的努力,才能與心愛的富傢女走到一起。這些不都是在印證“門當戶對”的必然嗎?
而門當戶對的人他們的生活高度一致,談論的話題一致,思想觀念一致的可能性也愈大,未來在一起的幾率也就更大。

最初的門戶不當對,再到最後的有情人終成眷屬,中間的過程其實就是低的一方有沒有為瞭自己想要的愛情去努力蛻變,讓自己達到可以夠得到高的一方的程度。
一個女人,高度決定與誰相遇,三觀決定與誰相知,條件決定與誰相愛,未來會嫁給誰,早已註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