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一冷就手腳冰涼,是體質太差嗎?4個方法讓你暖起來
對於手腳冰涼的原因,坊間眾說紛紜,有說是缺乏運動,有說是體脂太低,還有人說這是體質差的表現。那麼,手腳冰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冬天手腳冰涼是正常現象
冬天手腳冰涼,其實是身體對我們的一種保護。我們身體裡有遍佈全身的血管供應營養與熱量,維持著生命與體溫。而在皮膚裡則有一群“偵察兵”——冷覺和溫覺感受器,可隨著外界溫度的變化,參與調節體表溫度。當它們察覺到環境溫度下降後,會觸發皮膚末梢血管收縮,減少流向皮膚表面的血液,給皮膚“限制供暖”。讓更多的血液流向心肺,為身體的核心器官保暖。
由於手腳是該循環的末梢,自然會感覺到冷。而在女生身上,這種遇到寒冷四肢血管就收縮的效應更明顯一些,所以通常比男生更容易手腳冰涼。此外,女生身上的“產熱大戶”——肌肉通常也比男生要少,產熱能力更低。而女生的體脂含量一般又更高,體內的熱量更難到達皮膚。這些因素加起來,共同造就瞭女生更容易手腳冰冷的局面。

有三種疾病也可引起手腳冰涼
1.雷諾綜合征
除瞭手腳冰冷外,如果遇冷還有手指/腳趾先蒼白,隨後發紫、潮紅,伴發癢、刺痛或燒灼感的癥狀,要小心雷諾綜合征。這是一種血管功能障礙性疾病,也可繼發於一些結締組織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等)。
除瞭寒冷刺激外,情緒激動、精神緊張也可誘發。
2.下肢動脈閉塞癥
如果除下肢發冷逐漸加重,還出現走路時間長伴下肢(通常是小腿後方)乏力、酸脹疼痛,甚至有皮膚發黑、潰瘍,要小心下肢動脈閉塞癥。
這是一種血管病變引起的疾病。簡單來說,就是下肢的動脈血管“變硬”“變厚”“變窄”,變得像老化的水管一樣,導致遠端部位的血液供應不足,引起一系列肢體缺血癥狀。
吸煙、肥胖及“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人群要多加留意。
3.甲狀腺功能減退
除瞭怕冷外,總是覺得疲勞、困倦,或感覺記憶力減退,有月經不調、腹脹便秘、下肢浮腫等表現,要小心甲狀腺功能減退。
該病是由於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導致的內分泌疾病,通過實驗室檢查可以發現甲狀腺激素(T3、T4)下降,促甲狀腺激素(TSH)升高。
怎樣讓手腳暖起來?

1.直接取暖
最直接的方法:熱水袋、暖寶寶、電熱毯等。
它們都是通過熱傳導的方式溫暖身體,但使用上需要特別註意:熱水袋要選擇電熱絲式熱水袋(發熱管摸起來像U型管或半圓狀),傳統的電極式熱水袋雖便宜,但有爆炸風險;不要長時間抱著,更不要過夜使用,否則容易發生燙傷;避免直接接觸皮膚,可以用衣物或毛毯等隔著取暖。
2.運動
運動時肌肉收縮會產生熱能,加上心率增快、血液循環加快,可以將熱量傳遞到外周肢體。研究還表明,運動可以將體內的白色脂肪組織轉化為能夠產熱的棕色脂肪。此外,運動還能使身體的肌肉增強、增大,幫助禦寒。
3.泡腳
泡腳暖身的原理其實很簡單,一方面是熱量的傳遞,另一方面就是腳部末梢血管感受到外界溫度升高產生舒張,將體內的熱量帶到皮膚。
但這個方法不適合下肢靜脈曲張、下肢動脈閉塞的人,容易加重病情。患糖尿病的朋友因為外周感覺神經末梢遲鈍,容易對水溫判斷不準確導致燙傷,引發感染,還是盡量避免較好。
健康人特別是年紀大的人也不建議天天泡,即使泡腳也不要超過15分鐘,因為長期這樣做可能會導致血管舒張能力下降。
4.關鍵部位保暖
護好頭部、脖子、膝關節、腳踝等部位,整個人就會暖和很多。要註意避免穿過緊的衣服和鞋子,它們會影響外周的血液循環。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張天華
一審:塗詩卉
二審:陳艷陽
三審:塗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