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是抗癌“良方”,每天走多少步好?3種異常步態,別不當回事
記得多年前的一個小品,讓“沒事走兩步”這句話為大傢所知,在小品中看起來是調侃,但是在生活中,卻有可能因為多關註瞭幾眼,幫自己發現異常步態,背後有可能隱藏著疾病。同時,走路也是最簡單的運動方式,上至孩童下至老人,都可以通過走路鍛煉身體。
在所有的走路帶來的好處中,抗癌無疑是最大的“紅利”
紮克·詹金斯是一位血癌患者,他很慶幸自己在醫院中能遇到改變自己命運的朋友,那就是埃裡克·麥克羅伊,相同的經歷讓他們很快成為朋友。
他們平時會相互鼓勵,一起去散步,即便後來他們抗癌成功出院,兩人也帶著計步器,這是他們抗癌成功的見證者,是走路給他們帶來瞭健康。

癌癥患者不能走路?會加速癌細胞擴散?
癌癥患者的身體是虛弱的,所以他們每天心驚膽戰,如履薄冰,不敢拿自己的身體開玩笑,在不明確運動是否能帶來益處前,他們寧願保持休養狀態。還有人認為,運動時血液流動快,會讓癌細胞變得更活躍。
這種想法大錯特錯,研究選取瞭二十多萬名中老年人,其中有健康者,也有癌癥患者,研究人員讓這些參與者每天走路,結果發現和健康的人相比,癌癥患者中走路速度快的人生存率更高,因為走路讓患者的健康程度和骨骼肌肉得到提升,他們更加健康瞭。
那麼,到底走多少步呢?
美國醫學會雜志對此作出解釋,每天走一萬步,癌癥風險可降低。可以按照一分鐘走120-130步這個速度來,當然這個步數還要根據患者的年齡和疾病嚴重程度適當做調整。可以分兩次或三次走完。

癌癥患者走路,別忘瞭遵守四點
能走多少就走多少,不要強求
雖然研究說萬步走比較好,但是癌癥腫瘤不一樣,病情嚴重程度也不一樣,不一定非要達到一萬步這個要求,如果患者年齡很大,每天有5000-6000步就可以。等到身體恢復到下一個階段,再提高步數。
先從少量開始,慢慢提升要求
不要一上來就走五六千,因為你不知道身體能不能適應,如果造成關節或心肺不適,有可能妨礙治療,要先慢慢走、走兩三千步適應一下,身體很輕松沒有負擔的話再增加。

不要輕易放棄,要持續進行下去
走路是良方,但是它有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堅持,不管是在治療期,還是在恢復期,包括以後出院瞭,都要堅持運動。隻有長期的運動,身體裡面才能形成穩定的抑癌環境,癌細胞才不會蠢蠢欲動。如果你想換個運動,也可以去騎車、遊泳,同樣有益。
除瞭生病後去走路鍛煉,健康的人也可以保持走路習慣,它不僅能增強體質,還能讓你發現身體的特殊情況,走路過程中,若是發現不太異常,有可能是疾病信號,不要不當回事。
三種異常步態,需重視
走路像鴨子
向女士的孩子本來是個健康的孩子,可是突然有一段時間總是嘔吐,吃藥也沒有好轉,後來孩子就像回到兩三歲的時候,走路總是一搖一擺,就像一隻小鴨子,有時還會跌倒,要人攙扶才行,向女士感覺很不對勁,帶著孩子來到大醫院。
經過檢查,孩子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很多人沒聽過,那就是“抗GQ1b抗體綜合征”,這種病和病菌感染神經損傷有關,導致患者的精神和肌肉無法自控,進而表現出步態不穩。如果不是傢人從走路姿態上發現端倪,可能延誤治療,導致孩子生命受到影響。

走路緩慢且有震顫
大學生小王熱愛運動,平時經常和同學打籃球,身體非常健康,可是近來同學們卻發現他走路有點異常,一走手臂就會顫抖。小王覺得自己還年輕,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是保險起見還是到醫院做瞭檢查。
經過醫生初步診斷,23歲的小王有可能是帕金森,這種病很少在年輕人中發現。為瞭明確診斷,小王做瞭基因檢查,最後他不得不接受事實,真的是帕金森。據小王表示,他的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都很健康,沒有相關疾病,到底是什麼導致的,醫生也沒有明確。
好在小王發現得比較早,沒有太嚴重的情況出現,現在可以用藥延緩,若不是從走路姿勢上發現異常,可能他還不知道,也不能及時控制自己的病情。

行走不穩且頭暈不適
蔣先生這兩天都沒有下樓下棋,朋友打電話來問怎麼不下棋,蔣先生說最近感覺不舒服,行走時總會頭暈,坐著才舒服一點,朋友建議他到醫院查查,蔣先生說不太嚴重,看情況再說。可是還沒過兩天,蔣先生就因為腦梗入院,住院時右側身體已經偏癱,說話也不利索。
原來他前幾日感覺行走不穩、頭暈其實就是疾病的信號,右側大腦出現堵塞。經過治療,雖然大腦中的斑塊穩定下來,但是蔣先生卻留下運動障礙,記憶力也變差瞭。
總之,生病的人堅持走路能抵禦疾病,這些都是經過研究證實的,在走路時要關註自身,有不舒服的地方及時檢查,別忽視疾病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