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你TDP一用! 筆記本身上的NVIDIA獨顯是如何滿血運行的?
很多玩傢在挑選遊戲本時,都會非常註重“滿血”這個關鍵詞,以英偉達GeForce RTX 3060獨顯為例,隻有超過130W才能算是滿血釋放。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這個滿功率輸出又是怎麼實現的呢?

移動顯卡的標準功耗上限
英偉達GeForce RTX 30系列移動獨顯都有一組最高的默認功耗上限,比如RTX 3060就是115W,RTX 3070和RTX 3080為125W和150W。

理論上,哪怕筆記本的散熱模塊和供電都存在冗餘,這些顯卡最多也隻能運行在上述功耗以內。
既然散熱模塊和供電都有冗餘,如此運行邏輯顯然還是有些保守瞭。
在更強供電設計的加持下,英偉達GeForce RTX 3060獨顯的基礎功耗可以從115W提升到125W(RTX 3070 Ti基礎功耗、可達135W),此時再疊加Dynamic Boost從CPU那邊抽調的15W,可以實現更極致的140W功耗釋放(RTX 3070 Ti為150W)。
能夠達到此標準的遊戲本,往往可以實現更出色的遊戲性能。
CPU和GPU的散熱和供電分配
筆記本內部的熱管往往會(有部分)同時貫穿CPU和GPU,在運行大型遊戲時GPU的消耗遠大於CPU,此時如果平均分配散熱和供電似乎有些不合理。

為此,在很早以前,英特爾和AMD便帶來瞭Dynamic Power Share和SmartShift技術,它們的共性就是臨時限制CPU的TDP,以便讓GPU能利用CPU做出主動犧牲後釋放出的散熱空間,進一步釋放性能潛力。
英偉達在2020年也在Max-Q技術體系內新增瞭一項名為Dynamic Boost(動態增強)的功能,其設計初衷是一方面可以在固定CPU+GPU總功耗的前提下,提升整體的性能表現;另一方面則可以充分利用筆記本電腦CPU和GPU的散熱系統,也方便筆記本廠商在產品設計時有可能做到更輕薄。

初代Dynamic Boost 1.0技術允許GPU在CPU的性能沒有被被吃滿時時,從CPU處“借用”最多15W的功耗,但這個借用是單向的,遇到需要更強CPU算力的應用場景時,CPU就無法從GPU這邊獲益瞭。

2021年,英偉達推出瞭動態增強更新,Dynamic Boost 2.0允許GPU和CPU之間雙向“借用”功耗,而且可以抽調的功耗范圍也提升到瞭不超過25W。
整個的功耗管理采用AI算法動態調整,調整結果更為精準,可生效的場景更多,整個系統也更為智能。
Dynamic Boost並非標配
需要註意的是,Dynamic Boost技術隻是RTX 30系列獨顯的可選功能,其背後設計到散熱和供電線路的優化,需要額外的成本,那怕是很多一線品牌也沒有將其納入標配。
以惠普第一批上市的暗影精靈8(i7+RTX 3060版)為例,由於它不支持Dynamic Boost技術,雙烤時CPU和GPU功耗分配是55W(單烤CPU為85W)+115W,哪怕是GPU單烤也僅能運行在115W的狀態,因此實際遊戲表現略遜於其他一線品牌的同配型號。

為此,惠普很快又推出瞭惠普暗影精靈8 Pro,在優化瞭散熱設計並支持Dynamic Boost技術後,同樣的i7+RTX 3060版雙烤功耗為35W(單烤CPU為85W)+125W,GPU單烤時也能實現140W滿血輸出瞭。
這種功耗分配邏輯,顯然更利於遊戲幀數的提升,因為遊戲過程中CPU很難滿載,140W的RTX 3060才能發揮出最大實力。
一款遊戲本是否支持Dynamic Boost技術,我們隻需進入英偉達控制面板,在“幫助→系統信息”的窗口中,如果Dynamic Boost 2.0處於“是”便就是支持瞭。

絕大多數情況下,Dynamic Boost技術是隨驅動默認開啟的,用戶無法手動幹預。不過,也有部分筆記本廠商將Dynamic Boost的開關集成進瞭隨機預裝的控制臺軟件中。
以機械革命為例,筆者使用的Z3 Air(第11代酷睿i7+RTX 3050),就能在控制臺軟件中隨時開關Dynamic Boost技術,並進行5W~15W的功耗調整。

在關閉Dynamic Boost技術時,這款遊戲本在FurMark單烤CPU時的顯卡功耗僅有70W,開啟Dynamic Boost技術並將其拉至15W後,單烤GPU的功耗則可提升至85W。

當然,Dynamic Boost技術在拔高GPU性能的同時,也會導致CPU性能下降,正所謂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還好,絕大多數遊戲都更吃GPU,所以從CPU這邊抽調而來的功耗,往往都能帶來一定的幀數提升。
如果你的筆記本玩遊戲體驗沒有別人同配置的好,可以看看機器的GPU是否支持Dynamic Boost技術,以及是否支持獨顯直連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