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解鎖”CPU功能? 11年前的生意如今又火瞭
早在2011年,也就是距今11年前,當時Intel曾經面向消費級處理器推出過十分獨特的“付費升級”服務。當用戶覺得CPU性能有些不夠用時,隻需要購買一個“升級軟件”、在安裝後重啟電腦,CPU的規格就會自動發生變化,並帶來一定程度的性能提升。
不得不說,當時這種CPU“付費升級”服務確實還是有些亮點的。因為它意味著消費者無需自己拆開電腦更換CPU,顯然大幅降低瞭“升級”的門檻。而且從公開信息來看,Intel彼時所提供的“付費升級”幅度也並不算小。

例如,酷睿i3-2312M本是產品序列中的市場定位最低的型號,但在付費升級後,它的主頻可以從2.1GHz升至2.5GHz,同時三級緩存也能從3MB提升到4MB,一躍成為瞭當時整個移動版i3裡性能最強的版本(i3-2393M),甚至超過瞭那個時候出廠規格最高的i3-2370M(2.4GHz主頻,3MB緩存)。
然而在規格大幅提升的同時,“付費升級”服務略顯尷尬的產品型號安排,卻使得其遭到瞭諸多惡評。原因很簡單,因為所有能“升級”的CPU,全都是面向低預算市場的型號(i3或奔騰)。雖然它們的目標用戶大概確實不具備自己更換CPU的能力,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人傢本來就買瞭“丐版”,Intel卻還要這些消費者另外再掏錢去“升級CPU”?

在這種情況下,哪怕“升級”幅度確實挺大,但部分消費者還是覺得被“惡心”到瞭。因此對於那些可能感興趣的消費者來說,過於低端的硬件規格(哪怕是升級後),也意味著“付費升級”變成瞭一件看似美好、其實相對雞肋的服務。
然而當時間來到2022年時,Intel方面似乎打定主意要重啟CPU的“付費升級”瞭。
隻不過,這一次Intel的做法確實對用戶有利
等等!先別急著罵,因為Intel很明顯吸取瞭11年前的經驗和教訓。這一次他們不僅完全改變瞭“付費升級”CPU的目標客戶,同時在付費解鎖的功能選項上也進行瞭大刀闊斧的改動。
具體來說,新的“付費升級”服務將隻會針對Sapphire Rapids第四代可擴展至強處理器,也就是未來的頂級工作站和服務器CPU,而不會面向傢用市場。

同時“付費解鎖”的內容,也不再是更高的主頻、更大的緩存等,這些直接與性能掛鉤的參數,而是專註於企業級的一些可選功能和指令集。
其中包括但不限於:
軟件保護擴展(Software Guard Extensions/SGX)
快速輔助技術(Quick Assist Technology/QAT)
動態負載均衡(Dynamic Load Balancer/DLB)
數據流加速器(Data Streaming Accelerator/DSA)
內存分析加速器(In-Memory Analytics Accelerator/IAA)
不難發現,以上的這些功能,絕大多數都從未出現在傢用級CPU產品上,這是因為它們多半都隻作用於特定的軟件、或是隻能加速特定的工作負載。其中有的能讓CPU在處理網絡傳輸封包時的性能提高,有的能加速CPU在存儲服務器裡的數據轉換性能,還有的功能隻能在AI推理類軟件裡起作用、大幅增強CPU的AI性能。

很顯然,正是因為這些功能的“指向性”十分明確,所以在過去的企業級CPU裡,它們往往也會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浪費。要麼是企業為自己不需要的功能付瞭費(比如存儲服務器裡的CPU,就大概率不需要有AI加速相關功能),要麼就是Intel必須為不同的客戶專門生產定制指令集的CPU,結果也會造成生產成本的上漲,最終還是會轉嫁給終端的消費者。
在這種情況下,針對企業級產品開展“付費解鎖”服務,實際上就變成瞭一種非常聰明,而且對各方來說都能有效降低成本的做法。
“付費升級”會來到傢用端嗎?其實也不是不行
那麼一個新的問題就來瞭,既然這種“針對特定用戶需求解鎖指令集/軟件功能”的思路看似非常科學有效,那麼是不是也有可能會被用在傢用級CPU上呢?
仔細想想,其實還真有可能。畢竟一方面從用戶需求來說,隨著如今越來越多人需要居傢辦公,“傢用級CPU”所面臨的使用場景,也不再僅限於輕量級的文字處理、或是單純的遊戲等。消費者用傢中的電腦開直播、剪視頻、寫代碼、做動畫渲染,甚至運行AI訓練的情況,其實已經不算少見瞭。

另一方面從供給端來說,以前無論Intel還是AMD,針對那些需要在傢中進行重負載工作的用戶,都有推出高性能的HEDT(High End DeskTop,即超頂級桌面電腦)平臺。但HEDT平臺的需求在當時來說畢竟相對小眾,再加上由於技術的限制,HEDT平臺的CPU到瞭後期普遍采用“多核低頻”設計,也就造成它們反而不適合發燒級遊戲玩傢使用,因此市場份額不斷萎縮,最終普遍被所取消。
這也就意味著,對於如今的“高端傢用CPU”來說,它們在設計上不得不同時兼顧遊戲與重負載需求,因此也就導致瞭一些功能上的矛盾和冗餘問題出現。
比如大傢熟悉的“超線程技術”,雖然在多媒體編輯軟件裡普遍能夠提高效率,但對於遊戲卻往往沒有什麼效果,甚至還可能會有負面影響。

如果打開AVX2,那麼即便是i9-13900KS也可能會出現降頻
又比如說,AVX2和AVX512指令集雖然會造成CPU大量發熱、嚴重影響功耗和發熱表現,並且會讓超頻變得不穩定,但對於很多專業內容創建應用來說,適度降低主頻、打開這兩個指令集卻又能大幅提高效率。
類似的情況還有集成在核顯裡的QuickSync快速視頻轉碼技術,集成在部分型號CPU裡的IPU6圖像信號處理器(用於處理攝像頭效果),甚至是現在大量CPU都具備的各種虛擬化指令集等等,它們普遍是“對一部分用戶很有用,但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完全是個累贅、甚至會拖累性能”的設計。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未來Xeon W系列直接再次推出“高端傢用版”的可能性
既然如此,這也令我們不禁遐想,未來Intel有沒有可能將傢用CPU上的“遊戲特性”與“生產力特性”進行更明確的區分,並將其中的一類功能做成後付費的軟件激活形式呢?老實說,如果這樣做瞭之後,能夠降低高端傢用CPU名義上的售價,說不定還真能得到一部分消費者的歡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