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才是激發孩子學習動力的源頭活水—“帶著母親去求學的男孩”給教育的啟示
1988年,在貴州的一個偏僻山村裡,一個小男孩出生瞭。但不幸的是,在男孩子4歲時便失去瞭父親,母親也患上瞭精神病。
這個男孩傢中本來還有一個哥哥和姐姐,可在男孩10歲那年,因母親精神病加重,完全成瞭“瘋子”,生活難以自理,哥哥、姐姐不堪生活重負,離傢而去。
因為男孩子年紀太小,種不瞭地,就將地讓給村民種,每年給他們一些糧食,算是租金。小小年紀的他,必須精打細算才能夠吃。
小男孩這時有一個夢想,一定要好好學習才能走出大山改變命運,才能讓自己和母親的生活過得好一點;為瞭這個夢想,男孩在操勞傢務、照顧母親的同時,學習更加努力。
2001年,男孩子小學畢業,以全縣第三的成績,考入縣城最好的中學。為瞭照顧母親,他就帶著母親去上學。沒錢租房,他就在學校旁的山坡上搭一個帳篷,為瞭養活自己和母親,他利用放學的時間撿廢品,上山挖藥材,換來的錢,作為是他和母親的生活費。
2004年,小男孩考入高中,帳篷是無法再搭瞭,他就利用暑假跟著老鄉去工地打工,開學後,就租下附近一個農戶的豬圈,用編織袋將四周糊住,作為他和母親臨時的傢。
但命運並不眷顧可憐人。由於長時間的學習、打工、照看母親等多重壓力,男孩營養不足,疲勞過度,高考前突發高燒,以致於高二失利。
2008年,小男孩重整旗鼓,再次參加高考,終於被山東省臨沂師范學院(現名臨沂大學)錄取。
2012年,男孩大學畢業,有一傢著名企業,為其開出高達55萬的年薪,但卻這個小男孩子拒絕瞭。他毅然決然地背起母親回瞭老傢,做起瞭一名教師。
他說:“我回來是想告訴孩子、傢長,讀書是可以改變命運的。”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學生,要“相信奮鬥的力量”。
這個小男孩就是二十大黨代表貴州省望謨縣實驗高中的黨總支副書記、副校長劉秀祥,他是當代青年學生學習楷模。

劉秀祥的故事,給我們傢長、對我們的教育有何啟示?
【啟示一】孩子自己想學才能學好,反之,再好的學校也等於零。劉秀祥小學畢業時成績非常優秀,成績排在全縣第三,本可以去全縣最好重點初中讀書,但他考慮到傢庭況情,為緩解學費負擔,卻選擇瞭一所可以對優秀學生免除學費的民辦學校。
在劉秀祥看來,隻要把學費問題解決,無論在哪裡上學,隻要自己努力未來一定會有出路。
劉秀祥也用自己的努力證明瞭這一點。這對於我們那些整天為孩子擇校而煩惱的傢長,有何啟示呢?
【啟示二】勞動不會影響學習。從10歲開始,劉秀祥就成為“傢長”,不僅要上學,更重要的是要“賺錢”養傢糊口,要給母親治病。為此他不僅要又做兒又做女,洗衣做飯,服侍病重的母親,還是主勞動力去種地、打工、撿垃圾,想盡一切辦法賺錢,就這樣,劉秀祥小學畢業成績還排在全縣前三名;居住在臨時搭建的房子裡,每天還要侍奉有病的母親,就這樣,他還考上重點高中,考上瞭大學。
這對那些從小不讓孩子參加一丁點兒勞動、一心一意隻專註學習、甚至辭去工作專職陪讀的傢長來說,又有何啟示呢?

【啟示三】心中有夢才會向前。從哥姐棄傢出走的那一天起,劉秀祥心中就紮根瞭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好好學習,他堅信知識就是唯一可以促使“鯉魚躍龍門”——讓他和母親擺脫困境的渠道。
劉秀祥的這個信念從哪裡來的?不是傢長告訴的,也不是教師教育的,而是孩子在艱苦的生活學習磨礪中自己感悟出來的。
“生存下去,照顧母親。”正是這人類最原始欲望和傳統美德,成為劉秀祥好好學習的不竭源動力。
“好好生活,走出大山。”正是這渴望美好生活的夢想促使劉秀祥不被生活的艱辛壓垮,不為高考的失利而挫敗。
【啟示四】讓教育回歸生活。劉秀祥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要想孩子學習好,不是想方設法給他們提供多麼優越的學習環境,而是要想盡辦法去激發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
而實現這個目標的辦法唯有一個,讓教育回歸生活,讓勞動貫穿於學習的始終,在勞動中激發興趣,獲得快樂,生成夢想,產生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為實現夢想而自我努力!
而在我們當今許多傢長眼中,孩子的職責就是學習、學習、再學習,目標就是分數提高、提高、再提高。但豈不知,這讓孩子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不知道分數高瞭到底有何用?升上大學去幹什麼?因而,他們把學習當成負擔,缺失瞭學習的內在動力。成年累月的足不出屋,他們也不知道生活的美好,更不知道人生的艱辛,久而久之便討厭學習,甚至患上抑鬱病,影響瞭身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