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教育》: 讓孩子在愛的烏托邦世界裡學會善良與愛
假如你以後有孩子瞭,是教他善良還是讓他變得現實?某平臺的高贊回答是“你教他善良,生活會讓他慢慢學會現實;你教他現實,可就沒人教他善良瞭”。
是啊,對於現代社會而言,父母總怕孩子會在叢林法則中吃虧,於是很多父母從一開始就更願意教孩子如何遊刃有餘的生存技能,比如嘴巴甜點、做事殷勤點,可卻獨獨對善良隻字不提,仿佛善良就意味著軟弱,就等同於“人善被人欺”。
但事實上善良比聰明更重要,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試想如果大傢都不教自己的孩子善良,那麼你認為誰會友善的你的孩子呢?還有這世上正是因為存在醜惡才顯得善良可貴,才顯得要把這種美好的品德好好地傳承下去的必要。

在孩子的教育上,父母的引導奠定瞭孩子人生的底色。在世界經典名著《愛的教育》中,作者亞米契斯以一個小學四年級學生的身份和視角通過日記的形式講述著身邊的生活故事,在這些故事中,有生老病死、有社會階層的真實寫照、有父母與孩子的相處,有同學與同學的相處,但無一不傳達著人類美好的品質——愛與善良。

很多人看完都覺得這完全是作者編造的“烏托邦”,話說我在看的時候也有這種感覺,特別是看到一個小孩用雪球把老人砸傷瞭,前一秒大傢都在聲討,後一秒大傢都原諒瞭,真的覺得不可思議。可是事實上,這是我們以成年人的眼光來看的。對於成年人而言,已經深諳社會法則,我們習慣性的會用功利性的眼光警惕的看待身邊的人或物,比如有人摔倒瞭,在想扶人的同時也會想到最壞的結果“它會不會訛人”、“他和我搭訕,是不是有什麼目的”。
而對於孩子而言,它們需要這樣的烏托邦,文學博士崔昕平曾說,在兒童還沒有形成獨立的價值判斷,應更註重呈現真善美的價值觀。因為隻有在這樣友好的氛圍下,它們才能在人生的最初學會善良,也懂得釋放自己的善意,同樣作為父母也可以在這個烏托邦世界反思下,回憶其自己遺失的美好品質。
當然這樣的烏托邦也並不是不接地氣的,書中主角恩裡科的父母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孩子正確的行為,並用書信的形式傳達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這讓我受益良多。其中有個細節讓我很有感觸,恩利科的同學小泥瓦匠來傢做客。兩人坐在沙發上吃東西的時候恩裡科看到小泥瓦匠衣服上的白灰蹭在沙發上,當其準備用手擦掉時,被父親攔住,事後父母告訴他原因:

看到這段話時,真的覺得恩裡科的父母真的太溫柔瞭,他們用自己的言行告訴孩子人與人之間的尊重與敬畏。當然也很佩服他們的教育方式,他們沒有用大道理或者打罵來教導孩子,而是結合具體的方法和事情來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話說看到這,我想起同事曾說的一件事,這幾年有機食品很受父母歡迎,即便再貴很多父母也依舊願意購買,隻為讓孩子吃得健康,同事就是這樣的父母之一,於是每天在給孩子準備去學校的水果盒時,總是購買最好的有機食品放進去,可是每次孩子拿著水果盒回來時,它發現裡面總裝的是歪瓦裂棗的東西,一看就很廉價的。原來孩子在學校都是和同學相互分享水果的,這些看起來不咋地的水果都是同學分享給孩子的,看著孩子每次都帶回這樣,同事就覺得心理不平衡“為啥孩子都給別人好的,而其他孩子都給一些不要的東西”,於是就悄悄給孩子準備兩個水果盒,一個放有機水果,一個放普通水果,並告訴孩子有一個水果盒是孩子自己吃的,不要分享給同學。
後來快放假瞭,孩子的奶奶來瞭,知曉同事這個做法,立馬叫停:你這是讓孩子從小就養成不好的習慣,那些孩子分享東西有錯嗎,他們知曉東西好壞嗎,他們分享出來的隻不過是自己的心意,而你卻將這些東西劃分價格,要是你以後發現別的小孩這樣對你的孩子,你會怎麼想....。同事也反思瞭下覺得自己的行為不妥,在和大傢講述的時候也說到“我覺得我太勢利瞭”。
同事的這件事真的讓我想到很多,育兒的過程中我們父母往往會用成人的生存法則來計較得失,卻無形中把孩子帶偏。在看完這本《愛的教育》後,我領悟到:其實眼前的得失隻不過是一時的,最重要的是給孩子正確的引導。現在看似孩子吃虧瞭,但你會發現這些虧會在未來的某一個時間點成為福報回饋到孩子身上。
總得來說,這本書很適合父母和孩子看,父母能從中學會如何引導孩子塑造其美好的品質,孩子也能從中感受到這個世界的善意,也會懂得愛與善良的美好並學會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