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帶倆孩子的職場媽媽說出瞭時間管理的真相
原來市面上的時間管理術方面的書籍,都是為那些一天可以任意支配24小時時間的人寫的。
在這內卷的年代,大傢都拼命內卷,別人寫500字的報告,自己寫1000字,別人鍛煉1個小時,我要鍛煉2小時,可是誰都沒想到有一天連時間都開始內卷瞭。
或許你會疑惑,一天不都是24小時嗎,能卷到哪去?
是的,不管大人小孩,一天都是24小時,可是有些人整天被時間追著跑,而有些人卻能掌控自己的時候做想做的事情。
在有孩子後,我越發覺得時間不夠用,很多寶媽也吐槽,自己連敷面膜的功夫都沒有。
可是有一個職場媽媽,帶著2個孩子,卻能每天給自己留出一個半小時的自由時間,並且她利用這些自由時間,成為自媒體達人並發行網絡雜志,在Voicy上發佈的音頻作品播放量超過3000萬。
她也曾和大多數一樣想要做時間管理,比如購買年度效率手冊、下載時間管理APP,將傢務外包出去、購買掃地機器人一類的傢用電器來提高傢務勞動效率。
可是即便嘗試各種節約時間的方法,發現擠出來的時間還是有限,而且這些擠出來的空閑時間也多數在椅子上看手機給打發瞭,因為大多數時候自己都不知道擠出時間為瞭幹嘛。
這個時候她才醒悟過來,原來市面上的時間管理術方面的書籍,都是為那些一天可以任意支配24小時時間的人寫的。那些書的作者,或單身,或者傢務事、育兒工作有另一半負責,可以說,他們對自己的工作時間有完全的控制權。
可是身為職場媽媽,一天24小時幾乎不能由我們自由支配,那難道我們隻能被時間追著跑嗎?
當然不是,她通過自己7年的嘗試和摸索,總結出一套“讓自己活得滿足的時間管理術”,她將自己的經驗總結在《時間內卷》一書中,她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嘗試找回“自己的時間”,進而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這套高效時間管理術中,她將時間當做資產來管理,然後通過時間可視化、時間減法、時間加法三個步驟來重新設定自己的時間、安排行動,讓自己成為時間的主人,選擇自己滿意的生活方式,與其他時間管理方法不同的時,她從思考人生的角度來教你如何運用時間,。
一、時間可視化
既然說到要做時間管理,那麼首先我們得知道時間都去哪瞭,那如何記錄呢?
很多人習慣從早上記錄到晚上,結果一看自己一天忙來忙去但又好像啥事都沒幹,完全沒有重點。我們不妨換個方式,將時間分為三類——常規時間、生活時間,自己時間,這樣就能清楚的知道時間花費的情況。
這樣記錄三天後,我們可以將時間進行細分記錄,把握自己每天為什麼事情花瞭多少時間,說簡單點就是對自己做事情花費的時間心裡有數,建議先從常規時間入手,因為常規時間是我們清醒時做事時間最長的時間段。
第三步就是給自己使用過的時間打分,通過對使用過的時間得到什麼成果來判定時間的使用情況,進而找到自己真正應該做的事情。
通過這三步,不僅可以將自己生活的時間可視化,也能看清自己的行為。
我們經常聽到說:我不就是玩一會手機嘛,有什麼大不瞭的。可是這些“一小會”積累起來就成瞭線,就形成瞭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和人生。
所以作者在《時間內卷》裡說到,使用時間的方法就是人生本身,它代表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二、時間減法
明白瞭自己時間花費的情況,接下來該怎麼辦呢?很多達人都會說要事情分為優先度,這樣就能減少時間的浪費,那如何劃分事情的優先度呢?我們可以用5個小問題那測試下:
我不
做
這件事,會給誰帶來麻煩?
有誰可以替我做呢?
如果我有無限的時間,還想做這件事嗎?
如果這段時間不做這件事,我有其他想做的事情嗎?
現在做的事情,會對3年、5年、10年後的自己有所幫助嗎?
通過這5個問題的自問自答,我們就能清晰的知道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事情不重要,自然就能減少時間的浪費,這就是時間減法。
另外很多時候我們總覺得什麼事情都想嘗試下,比如我最近看書,發現有好多好看的書,每一本都想看,可是沒有那麼多時間,而且如果我真的要每本都看,可能每本都看得不精,那該如何取舍呢?
在書中作者提供瞭一個“3隻眼”的方法,讓我們用“瞬間視線”和“連接視線”來審查現在所花的時間在未來給自己帶來的滿足感,就可以判斷自己能否堅持下去。這個方法背後的邏輯就是現在的“瞬間”都是為我們的未來服務的,所以在想是不是要做一件事時,不僅要關註當下,也要看到未來。
有句話說得好,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是算數。用“瞬間視線”和“連接視線”則能讓每一步都是正數,未來必能得到最大值。
時間減法,其實就是對人生優先度的選擇,時間投在哪,哪就會出成績,當把時間投入在對未來而言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自然未來也會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答卷。
三、時間加法
很多人在學習時間管理術的時候都會遇到一個問題,我減掉的時間去幹嘛?在書中作者提到,我們應該利用這些時間為自己的打下“人生標記點”,學會做時間加法。
那何為人生標記點呢,就是那些也許現在可能看不到什麼成效,但在未來有一天或許會串聯起來得到收獲的事情。我喜歡的一位老師,本身是從事股票行業的,但她利用空閑時間看書做筆記,最後成功地轉行到出版行業,當時同事就說“你整天看書有什麼用”,但她覺得至少這個方向是對的,於是她打下人生一個個標記點,最後這些標記點也串聯起來給瞭她巨大的回報。
蘋果公司創始人喬佈斯也曾在大學時期選修過一門和計算機完全不相關的“書法課”,多年後,也正是因為曾經學瞭書法課的經歷,讓其創造出瞭擁有漂亮字體的Mac電腦。
這些“人生標記點”一開始可能隻是一粒粒珍珠,但隻要有機會將其串起來,就成瞭珍珠項鏈。
那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標記點呢,
相信很多人都想這樣的經歷,看著別人考證,自己也去考,想著或許有一天有用。人生是守恒的,得到瞭某種東西,就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你把時間用去考無意義的證書就沒有時間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瞭,也就是那些人生的標記點。
在書中,作者給出瞭一個方法幫助我們找到人生的標記點:
首先,寫出你認為的“一天24小時最理想的度過方式”。
第二步,寫出現狀和理想的差距
第三步,思考為瞭彌補這個差距自己該怎麼做,並寫出來,付諸行動。
在這個過程中,寫出的理想的一天實際上是為瞭看清自己的“目標方向”。找到目標,梳理好差距,人就會主動去尋找實現目標的手段和路徑。
或許你會懷疑,人真的會主動去實現嗎,社會學傢羅伯特·K`.默頓提出一個說法叫做“預言的自我實現”。默頓認為,人類有一種特性,即“為瞭實現預言,人會自動選擇朝預言方向前進的道路,從而一步一步將預言變成現實”。我們寫出的理想一天實際上就是人生的一種“預言”。
當然在付諸行動時,不要想著一步到位,要學會把一件事細分為若幹個具體的小行動,這樣每達成一項就可以獲得小小的成就感,更能激勵自己去實現目標。
另外書中該提到要給空閑時候的自己列“時間加法任何清單”。很多人都忽略5分鐘、10分鐘這樣的碎片化時間,或者每次等有空閑時間才會思考“該做什麼”,可是往往還沒想清楚,碎片化時間就結束瞭。作者建議我們不妨預先為空閑時間制定一個“時間加法任務清單”,遇到空閑的時間時,不需思考,隻要按照制作好的清單執行即可。
比如我每天下午在等孩子校車來的過程中,總有10分鐘左右的空閑時間,我將其設定為“查看郵件”的時間,這樣在一天的安排中,我不用浪費專門的時間去查看郵件。
米切爾·恩德說,時間,就是生命,生命就在心中。時間內卷,卷的從來不是時間,而是我們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