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蟲懂數學? 昆蟲耍陰招? 近百種顛覆想象的昆蟲生活都在這本大書
說起昆蟲,我想起漫畫傢朱德庸一段演講。很多人問其為何能創作出那麼多通透又幽默的畫作,他解釋道這一切都和自己的童年的有關。
小時候的朱德庸是一個非常自卑且有學習障礙的小孩,大部分時間都是自己一個人度過的,他慢慢對昆蟲產生好奇心,甚至可以暑假兩個月都不踏出庭院一部,專心致志的與蟲子玩耍。
比如用糖水把不同種類的螞蟻窩連成一條線,他發現兩種不同種類的螞蟻相遇之後,會相互觸碰觸角,然後往回跑,不一會兵蟻就出來瞭,然後他就在旁圍觀螞蟻打架。
他還試過玩蜜蜂,想到用以前打火機裡的液態瓦斯來噴它們,還試過玩蜘蛛,讓它們打擂臺。
朱德庸畫作
每次在玩蟲子的時候,他就會想象各種情況,這讓他的童年充滿瞭想象力和創造力,也正是因為這段細致入微的觀察蟲子的經歷,讓其對人性的觀察也頗有心得,所以能創作出很多犀利題材的畫作。
炎炎夏日,小朋友們也和自己的小夥伴也在樹下觀察蟲子,很多父母看到都嗤之以鼻,認為這一點好處都沒有。可我深知孩子在觀察蟲子這一行為的背後反映的是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
朱德庸曾說:我們不要再用更多工具化的教育方式來教導下一代,我們要留給小孩能夠去做夢的權利和環境。那些夢或許微不足道,卻是足以支撐我們的一股很大的力量。
觀察和瞭解蟲子,也是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在探索世界。看似結構簡單、處於食物鏈底端的小蟲子,他們也都有非常復雜的生存奧秘,在觀察的過程中,孩子也會被這些偉大的生命所觸動。
當然由於很多昆蟲的體型較小,我們沒有辦法細致入微地捕捉到它的活動瞬間,在由荷蘭著名的生物工程師巴爾特·羅塞爾和荷蘭“最美的書”繪者梅迪·奧伯恩多夫聯合創作的《不可思議的昆蟲大書》一書中,作者將日常常見的蟲子等比例放大,不僅讓孩子獲得獨特的視覺體驗,也能讓其真正走進昆蟲的世界。這本書兼具知識性、趣味性、藝術性,通過觀察昆蟲這一視角引導孩子用心觀察世界萬物,當孩子覺得世界豐富多彩,對生命充滿熱愛,就更樂於探索創新瞭。
1、實至名歸,的確很大
翻閱這本書時,第一印象就是真的很大,每頁大小都有A3紙這麼大,怪不得書名叫做“昆蟲大書”。
當然大也有好處的,書中的所有昆蟲圖都是采用超大等比例的手繪插圖,如同放大鏡一般可以讓孩子近距離地觀察這些微小的生物,甚至連昆蟲身上的絨毛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比如上面這幅圖,孩子完全可以清晰地看到蟬脫殼的精彩瞬間,這是平時都看不到的場景。通過放大這些細節,更能讓孩子重新認識這些昆蟲,原來即便微小的生靈,也有自己奇妙的生存方式。
另外,由於版面很大,所以在文字排版上面留白很多,往往一頁就隻放一張昆蟲手繪圖,也沒有密密麻麻的文字,閱讀的時候完全可以當做地板書攤開來看,對照著文字來觀察昆蟲的細節,讓孩子獲得愉快的閱讀體驗。
值得一說的是,對於每頁的重點知識作者都用放大式的黑體字呈現,讓讀者對重點一覽無餘,這樣即便沒記住其他知識,也能很快的記住這些標註的知識點。
2、求精不求多,精必有趣
這世上的昆蟲有多少呢?根據數據顯示,人類已命名的昆蟲已有100萬種瞭。這麼多種昆蟲,不可能一一講述清楚,於是作者就選擇瞭自己偏愛的種類來科普昆蟲知識,它說到:這些小蟲子激發出瞭最美好的故事,教會瞭我們看待自身的方式,也讓我們意識到生命的美妙。
首先他科普瞭昆蟲的基本知識,讓讀者對昆蟲有個整體的認知,比如開篇畫瞭一張昆蟲綱大傢族思維導圖,然後給出瞭昆蟲的形態特點——它們都是6隻足,身體構造分為頭部、胸部、腹部。根據換殼的狀態分為“完全變態昆蟲”和“不完全變態昆蟲”。瞭解完這些,你就能知道其實蜘蛛並不是昆蟲,而瓢蟲屬於完全變態昆蟲,因為他的幼蟲和自己長得完全不一樣。
其次作者用七個專欄不同角度地介紹昆蟲的大小、防禦本領、捕食技巧、繁殖與棲息、昆蟲之間的愛、不受待見的敵人等方面,可以說從目錄上就能吸引人的註意力,足以讓孩子閱讀下去。
比如說到昆蟲的大小,最小的昆蟲是在一毫米范圍內可以並排放下7隻的夏威夷卵蜂。它們甚至可以停在蒲公英的絨毛上。那最大的昆蟲呢,是翅展有70厘米的蜻蜓,你大可以展開你的雙臂來比劃下。
說到防禦本領呢,它又提到兩種典型的自衛方式,一種是想辦法隱藏自己,低調再低調,比如有的昆蟲會把自己偽裝成鳥糞、樹枝等等,還有一種方式是身披鮮亮的顏色,高調得不要不要的,根據毛蟲用自己的生命做實驗,發現身披耀眼的紅色最能欺騙那些鳥兒,讓其誤以為有毒。
說到繁殖和棲息,這最讓我震撼,因為有些昆蟲居然精通數學,能按照質數周期有規律的繁殖,它就是周期蟬,它們要在地底下蟄伏13年或17年才破土而出。不得不說做隻蟲子也不容易啊,為瞭不被吃掉,連孵化時間都有要求。
說到捕食技巧,你會發現為什麼螞蟻總是保護蚜蟲,或者說有蚜蟲的地方總有一堆螞蟻,原來是螞蟻貪圖蚜蟲分泌出來的甜汁液,甚至為瞭能得到更多甜汁,當蚜蟲的生存空間不夠時,還會將蚜蟲的幼崽帶回巢穴養育,不得不說這位盟友將“交易”的法則理解的很透徹。
說到昆蟲之間的愛,書中提到夏日經常見到的螢火蟲,原來雌螢火蟲就是靠著尾巴上一閃一閃的燈來邀請雄性來交配,不愧是“夏日戀情”啊。當然還有一種“蛇蠍美人”的女巫螢,它也會發光,不過它是用光芒來吸引雄性螢火蟲進而吃掉他們,所以說找伴侶要擦亮眼睛啊,不要被美色所迷惑。
除瞭伴侶中的愛,當然還有兄弟姐妹的愛,工蜂為什麼總能勤勞地幹活,幾乎把采集到的食物全部奉獻出去,是因為它們有高尚的品格嗎,當然不是,原來從基因的角度,即便工蜂產下後代,它們後代的親緣關系也比姐妹之間的關系淺,所以幹嘛費事去生育後代,還不如老老實實的和姐妹相親相愛、互幫互助。
說到愛,當然少不瞭父母之愛,書中提到一種畸形的愛——愛你就讓你吃掉我,這就是來自蠼螋媽媽的愛。為瞭防止幼蟲自相殘殺,她得每天帶回來食物,當孩子長大離巢前,還要奉獻出自己的身體。不得不說,這種愛真的太可怕瞭,怪不得說蠼螋是最溫柔的媽媽瞭。
書中還提到一些愛耍心機的昆蟲,比如披著草毛的草蛉,憑借著偽裝躲過螞蟻去吸取蚜蟲的體液。還有佈下致命陷阱的蟻獅,偷偷地挖一個漏鬥的坑洞,等著螞蟻路過一鍋端瞭。
另外書中還提到昆蟲找自己的理想居所,這讓我對蜣螂有瞭重新認識。原來他一直都是大自然的清潔工,哪有糞便,他就去哪打掃,而且速度超快,即便是大象的糞便,也隻需15分鐘就完事。
看到這是不是覺得完全顛覆瞭你想象中的昆蟲生活,是不是也覺得原來昆蟲世界“愛恨情仇”一點也不比人類少,下次當你看到昆蟲,大腦是不是會不自主的腦補出一場生死大戰?對的,這就是作者想要達到的效果,成功勾起你的求知欲,讓你帶著好奇的眼光看待世界,重現發現自然之美、生命之偉大。
3、語言幽默,最不正經的科普書籍
說到科普書籍,往往給人的印象就是枯燥無味,知識成堆的羅列。雖然這樣沒有錯,但很難激發人的閱讀興趣,隻能說作為工具書來使用很適合。
而這本《不可思議的昆蟲大書》一度讓我覺得它不是一本科普書,因為太不正經瞭。作者每次都圍繞一個主題來敘述時,語言風趣幽默,而且還會穿插一些傳說故事,讓你讀得津津有味,讀完後你才發現,原來是在科普這類昆蟲的特征啊。
比如說到蝴蝶這一類昆蟲時,作者並沒有大段大段地講述這類昆蟲有什麼特性,而是講述瞭一個有關普賽克和厄洛斯的希臘愛情神話。說到甲蟲,順手提起300多年前墨西哥的傳說,讓你知曉人們對昆蟲的殘忍行跡,也更加感嘆昆蟲頑強的生命力。
在講述跳蚤時,它假設一種生活場景——傢人外出度假回傢接貓咪,這個時候跳蚤會自言自語說到“啪,快跳上去”,最後作者惡作劇的告訴你躲開跳蚤的方法“永遠不要先進房間,把這個機會讓給你的兄弟姐妹吧”。
還有說到綠長背泥將蟑螂變成僵屍,他說要是拍一部記錄片,一定要標註“少兒不宜”,因為過於兇殘。
所有這些奇奇怪怪的知識點都被作者用幽默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孩子在哈哈大笑的同時,也引導其用幽默的方式來看待世界的種種。俄國文學傢契科夫曾說“不懂得開玩笑的人,是沒有希望的人”,這本書或許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讓其逐漸成為擁有有趣靈魂的人。
或許這本書在很多人眼中並不像其他科普書籍一樣全面,但是它在深度上卻能讓很多人都嘆為觀止,它並不局限於科普,而是如同一個長者,把自己見到的聽到的,挑些有趣的慢慢訴說給你聽,沒有任何框架子。這種敘述方式無形中拉近瞭作者與閱讀者的距離,也讓閱讀者時刻保持好奇心,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作者接下來會講什麼。
很多父母在挑選書籍的時候總是力求全面,可是卻忽略瞭孩子的興趣點。隻有孩子感興趣,閱讀才有動力,試想字典全面吧,但有多少人會整天抱著字典看得津津有味呢。孩子比我們更靠近地面,地面才是最吸引它們的,不妨讓其看看這本獲得過荷蘭旗與穗優秀兒童讀物獎的《不可思議的昆蟲大書》,讓孩子重新認識昆蟲的世界,感知生命的偉大及不易。